首页 > >  学术活动 > >  学术会议 > >  正文

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圆满举行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7/12 17:11:06

7月9日,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在南开大学顺利召开。论坛由东亚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新华文摘》、《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的编审,齐聚一堂,开展学术研讨。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亚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在致辞中,邴正教授围绕“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不同进程和模式”和“东亚现代化的比较”三个方面深入阐释。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主持。

学术论坛第一单元由邴正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发言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作了《乡村价值的重塑与未来》的报告。他指出以乡村主体性为原则,实现内部与外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结构、村民与国家之间的有效协同,重塑新的乡村价值。

大学社会学院陈友华教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共同富裕:概念、问题与路径选择》的报告。他认为共同富裕之路“知不易”、“行更难”,彰显了党和政府的过人胆识与远大决心。实现共同富裕要完善财富创造激励机制、促进充分就业、降低税赋与提高劳动者薪酬占GDP比重等。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蒋美华教授作了《普惠型儿童福利视角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建构研究》的报告。她认为,郑州市目前在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对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不足,究其原因与家庭养育功能弱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行业标准不规范、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供给主体单一、需求识别不精准等密切相关。为此,应坚持普惠托育服务理念,提倡多元主体供给,为所有适龄婴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模式,构建托管、早教服务和家庭婴幼儿指导等多元服务内容的普惠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郭未教授作了《故园有此声:多元理论视角下的人口流动、族际通婚与健康结果》的报告。他认为在流动人口视域下,“少汉婚姻”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结果带来积极效应,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值得分匹配等因果推断方法修正后,前述积极效应仍显著存在。在具体的影响路径中,收入回报、工作机会、社会参与、社会融入与流入地社会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姚烨琳副教授作了《社会流动对特大城市居民政治信任的影响——兼论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的报告。她认为,除跨体制流动以外,地域流动、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均对特大城市居民的政治信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而言,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频率对特大城市居民的政治信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经历了代内向下阶层流动的居民政治信任更低。此外,与其他体制外人员相比,体制内人员和新社会阶层的政治信任更低,且新社会阶层的政治信任低于体制内人员。

《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刘仲翔编审和《学术月刊》杂志社朱颖编辑为论坛第一单元五位学者的发言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

学术论坛第二单元由张海东教授主持,共有三位发言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李韬教授作了《数字社会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报告。他认为信息化、数字化日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并深度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精准、高效、普惠、均等,有力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刘威教授作了《数治城乡:一种新的城乡治理共同体实践》的报告。他认为,数字城乡既是传统“要素性发展”的升级延续,也是新发展潮流下“整合性治理”的在地化实践。城乡问题的呈现渠道被数据结构限定,被数据定义的问题经过化简和层层转译,已不是问题本身,而问题的生成却不会停止,新问题以及对症的新数字技术不断出现,这是城乡智慧治理体系难以避免的内在张力。城乡治理由人际互动转向人机互动,进而演变成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转换整合。诸如治理空转衍生的“数字形式主义”、数字依赖引发的“被动治理俘获”、数字悬浮操弄的“数字自适应”游戏,表明规则赶不上技术迭代成为城乡智治消解自治的困境之源。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涛教授作了《激活社会何以可能?——基于基层环境治理实践的多案例分析》的报告。他认为,围绕挖掘地方性的社区资源和建构适宜的环境治理策略,基层开展积极激活村民与社会组织的主体性、激发和形成持续性的环境治理合力,破解了“干部看、群众看”难题。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机制创新,能够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治理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

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薛立勇副编审、《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陆影副编审对论坛第二单元三位学者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

学术论坛第三单元由刘威教授主持,共有五位发言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黄家亮副教授作了《乡村内生型发展的动力与路径》的报告。他认为,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需要从为农民赋利、向农村赋权、给农民赋能三个方面开展系统而扎实的工作,以大力提升农村的“造血”功能,实现从“无感发展”到“有感发展”、从“维持型农业”到“发展型农业”、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转变。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吴江城讲师作了《以东亚为方法:区域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路径探讨》的报告。他认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在以往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超越欧美与挖掘传统的路径。但是在区域比较视域下,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还存在从东亚现代化出发进行探索的路径可能。以“压缩现代”论为代表,日韩的“压缩现代”论与中国的“社会转型”论得以整合,这种分析路径不仅整合了东亚现代化过程的共性与个性,更是打破欧美社会学霸权、建立拥有中国社会学主体性,乃至建立本土化的东亚社会学提供了可能性。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丹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以东北振兴战略为例》的报告。她认为东北振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二十年的东北振兴历程实质上是东北地区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条件、理念和动力的深刻变革而持续跟进和调整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后增长阶段,我们应当以美好生活的实现为根本目标重新描绘东北振兴的发展蓝图,通过发掘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差异性优势找寻东北全面振兴的发展自信,通过恢复人与世界之间的平衡感实现东北人民的幸福安康。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许娜娅作了《后现代的宅文化》的报告。她认为,日本学界对御宅族的主流看法在不同时期不一致,御宅族经历了从“小众兴趣团体”向“缺乏社会性的被鄙夷者”的负向转变,后又成为冈田斗司夫所说的“日本特色文化的代表人”和东浩纪所说“同时抵抗资本和民族主义的钥匙”,这种对御宅文化观点变化与日本社会的现实状况有关。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家祺作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卷入与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基于CFPS2016的实证研究》的报告。她认为家庭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都通过父母教育卷入这条路径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家庭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地位越高,父母教育卷入行为越强。此时,家庭代际间关于教育的沟通交流会更积极,资本的传递也会更有效,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其自我教育期望越高。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涛教授和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王恩见副教授为论坛第三单元五位学者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

学术论坛第四单元由黄家亮副教授主持,共有六位发言人。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李胜副教授作了《碎片化、制度堕距与基层高质量市场安全监管阻滞》的报告。他认为,管理念碎片化、人才工作碎片化、监管信息碎片化、协同机制碎片化、监管对象碎片化和监管责任碎片化是导致市场安全监管制度堕距的根本原因,而这又进一步影响基层高质量市场安全监管,从而形成了碎片化、制度堕距与基层高质量市场安全监管阻滞三者之间的渐次递进。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王恩见副教授作了《建立党组织能够提升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水平吗?——来自中国社会工作机构财务透明度的经验证据》的报告。他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的数据,研究指出,建立党组织显著提升了社工机构的财务透明度,这一结果在加入控制变量、城市虚拟变量后依然成立。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刘博副教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收缩型城市“单位社区”空间治理的再造》的报告。他认为当前收缩型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空间场域正经历着从单位消解到社区制成熟,从行政式管理到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参与的实践进程。新时期,要构建起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平台,以“赋权”社区自组织等方式积极推进“逆行政化”的创新,最终实现收缩型城市空间社会治理目标的达致。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秦振兴讲师作了《项目进村属性的类型化考察与实践效果差异——以豫南X县L乡为例》的报告。他认为以“输入方式”与“受益主体”为分类标准,可以将进村项目的属性区分为“普惠性的个体项目”、“普惠性的社区项目”、“有竞争的个体项目”、“有竞争的社区项目”四个类型。不同属性的项目意味项目进村的指标分配、受益主体的回应及项目落地效果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实践效果的差异因此产生。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光绪作了《那些试图提升村庄治理效能的社会工程何以成功?——基于新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实践考察》的报告。他认为,党支部领办型合作社在参与村庄治理过程中不仅构建了村庄利益共同体、健全了复合型治理结构,还培育了内生型发展秩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坚持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打造集体意识、建设夜谈会社会安全阀制度、发展精英互嵌激活内生动力和培育合作机制建设互惠共生的社民关系。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吴依萍作了《家庭资本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基于CEPS的实证研究》的报告。她认为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差异性检验发现:家庭资本使得家庭对儿子的教育期望影响更显著,家庭资本对城市家庭父母的教育期望影响要大于农村地区的家庭,家庭资本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期望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三种资本中,家庭社会资本的提升对于父母教育期望的影响更大。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郭未教授和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李胜副教授为论坛第四单元六位学者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

学术论坛由刘威教授作总结,感谢各位与会人员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东亚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学术论坛的支持。他指出本次学术论坛为学者之间搭建了交流分享的平台,为广大同行提供了解学术前沿以及拓宽研究思路的学习机会,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明年相聚“冰城”——哈尔滨。


版权所有©2020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邮编:130012,联系电话:0431-85168543,85168771